山东理工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——小小工作站 贯通产学研
时间:2024-05-22
山东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快讯:
一个小小的工作站,成为山东理工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,促进产教融合的“法宝”。
“依托工作站,我们有效弥补了研究生培养的薄弱环节,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。”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丛海林说,“校企两头受益,双向奔赴。”
工作站,“魔力”在何处?
激发学生心气
产教融合如何深入?培养质量如何提高?与很多老牌地方院校一样,近年来,面对地方转型发展和产业变革,地处山东省淄博市的山东理工大学也在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。
研究生工作站,是山东理工大学破局的关键一招。
学校发动导师到企业设站,带动学生到站里锻炼。“对我们工科专业来说,工作站直接设在生产一线,就是把实验室搬到了生产线,师生面临的是源源不断的课题。”作为最早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,农机专业教授王相友对工作站的“前哨”作用感受明显。
发现课题只是一方面,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才是关键。
为此,山东理工大学确立了“企业出题+真题真做+双向指导”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。研究生入驻工作站后,论文选题80%以上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相关,并有“双导师”保驾护航——学校导师注重学术能力培养、企业导师负责技术指导。
课题的学理和应用,由此融合。
这一融合,敲掉了阻碍研究生参与产业课题的“拦路虎”。
“因为参与产业项目,导致研究生在校科研时间受挤压乃至影响毕业,一直是老大难问题。”学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艳雷说,“产业项目与科研项目合二为一,解决了研究生的后顾之忧。”
新机制的效果,王相友看在眼里。“学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时候,专家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学生有没有工作站经历,论文质量有明显差异。”王相友说。
正因如此,尽管有的工作站条件不如学校舒适,但主动去“吃苦”的学生源源不断。“能学到真本领、磨炼真本事,何乐而不为呢?”学生任加意笑言。
为企业注入朝气
校企合作,剃头挑子不能一头热。在激励企业积极性方面,工作站同样大显身手。
在山东希成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,提起山东理工大学,人人赞不绝口。“在公司发展史中,山东理工大学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”公司总经理梁希成说。
2011年,学校在该公司设立研究生工作站。依托工作站,在研究生及其导师团队的帮助下,公司开发出30多种机械产品,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,产值由建站初的4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.2亿元,企业的发展和业内影响迈上新台阶。
除了研发技术,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,更为企业引进高匹配度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便利。
今年32岁的王法明,现任希成公司项目部部长。读研3年,他就在希成工作站“泡”了3年,对企业情况了如指掌。毕业后他正式入职,很快开发出一套数字管理系统,为企业创造出较大效益。至今,王法明共获各类专利14项,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、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。
“工作站让我们对行业发展有了深入了解,能够深刻体会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的实效意义。工作站出来的研究生一旦留企,个人成长速度明显加快。”王法明说。
王法明的成长是众多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习、工作经历的一个缩影。近5年,学校共有2000多名研究生进入工作站实践学习。工作站的实习经历,使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,受到企业普遍好评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。
地方聚起人气
随着研究生工作站的成效越来越显著,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进来,形成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联动的生动局面。
乐陵市是山东省德州市所辖的县级市,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,受制于产业结构及区位劣势,招才引才难度较大。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站的入驻以及与企业的良性互动,让当地政府看到了机遇。
乐陵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,构建“政府搭台+校企唱戏+三方融合”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,将研究生工作站纳入全市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重点内容,指派专人负责企业、院校、驻站研究生的协调沟通、考核监管,持续优化服务质量,大力营造引才、育才、留才、用才的良好环境,共吸引16所高校在企业成立了工作站。
在人才智力支撑下,乐陵市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密集、研发投入大、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。2020年,该市“首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,破解欠发达地区引才留才用才瓶颈”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创新特色案例。
“当高校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,地方的热情回馈令人振奋、感动,我们的收获感前所未有。”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朱继英说。
据统计,近年来,山东理工大学共有400余名研究生导师承担了工作站所在企业的创新课题,带动2200多名学生投身产业实践。“我们还会进一步扩大设站范围,严格工作站制度建设,使更多学科、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工作站,高质量完成学业,成为栋梁之才。”丛海林说。
上一篇:木有更多了